“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征文活动

        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印发“读懂中国”征文活动的通知,皇冠正规娱乐平台举办“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分享会暨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会上组织研究生与有影响力的本校老党员进行深入交流、提问,会后相关研究生以小见大、突出老党员的人物事迹,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杨林楠 《信仰的力量》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我常常在脑海中思考这个神圣而又深奥的问题。也许是为了在自己孤身一人时,能够有所倚靠;或者是为了在自己身陷险境时,能够相信希望;又或者是为了在他人踌躇迷茫时,能够指明方向。但我始终觉得信仰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科学所证实,却左右着人的思想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为之着迷,引我去探索。

       2021年的初始延续着2020年的不凡,疫情的危机仍然存在,各地高校严格防控,细致排查,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看着日夜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看着甘冒风险辛勤付出的老师,看着谨遵学校防控要求的同学,我仿佛触碰到了信仰,那股力量感染着我,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这股力量是可以传承的,是让人敬仰的,是可以直击灵魂而受鼓舞的。可是我依然不懂得为什么信仰的力量可以使人明知道前路危险重重,却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前行。这个问题困惑着我许久,直到孟老的到来。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孟老师,他穿着一身黑色的大衣,低调而不失威严,沧桑的面容上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为人随和的他是南医大医政学院的前院长,主要致力于中国抗战损失研究、对日索赔史研究,以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孟老师这次回校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党员的他来为我们分享他的入党历程以及为党奋斗的感人事迹。“信仰的力量”是他演讲的主题,我为之眼前一亮,孟老师带来了我日夜思考的问题,也带来了打开我心中困惑的钥匙。

       孟老师解释了“信仰”二字,他认为,信是信任,仰是仰望,信仰就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期待、希望美好事情的发生。信仰在于文化的认同,对个人来说,有了信仰意志就更加坚定,目标就更加明确,矢志不渝,所以信仰使我们人生更有意义。他还告诫同学们,一定要坚定地跟循着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努力学习好党史,心怀国家、心怀集体,努力成为一名有信仰的优秀共产党员。听完孟老师的演讲,我仍然意犹未尽,但是内心已豁然开朗。其实每个人本身就已具有信仰的力量,只是信仰是一味催化剂,它促使人们将这种力量激发出来,成为力量的源泉。

       若一个国家没有信仰,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若一个民族没有信仰,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变成一盘散沙;若一个人没有信仰,那么他将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缱绻于世。故,我明白了,我的信仰是这个傲立于世界的国家,是这个团结、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是这个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党派。这份力量我将永远牢记,信仰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段怡然 《信仰之行,平凡之路——记对孟国祥教授、卢建华教授访谈》

       党旗熠熠舞东风,指引中华万里程。从远古走来,从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走来,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走来,从中华民族百年复兴进程中走来,中国共产党如朝阳呼唤改革开放的晨曦,如晚霞燃烧新时代的天际,如艳阳高照温暖了社会主义的大地,照亮了人们的心绪。党的拼搏是镰刀与斧头的交响,党的指引是奋斗的方向,党的领导是艳红了的生命和勤奋的足迹。

       在我院的“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分享会上,通过对于孟国祥、卢建华教授的访谈,我对于两位老者的入党初心历程以及在为党的事业奋斗过程中所阐发的真情实感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当分享自己的入党经历的时候,卢教授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宣誓入党的日子:1974年12月25日。当时的她,作为知识青年,怀着一腔热血,义不容辞地选择了下乡插队,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组织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表达自己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心愿。虽然在农村插队的日子异常辛苦,但因为有信仰支撑,并不觉得苦不堪言,也不认为如果自己一辈子呆在农村,就会前途暗淡。后来作为知青代表,20岁的卢教授在当时江苏省唯一的省报,《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表示作为知识青年要扎根农村干革命,要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并逐步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当回想自己的经历时,在她看来,不管是在农村插队,还是后来到高校当教师,作为中共党员,总是会多一份责任感,乐意去做一般人不想做、不愿做的事,也会富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只要是有利于我们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事情,再辛苦也应该努力去做。”

       孟国祥教授对于历史和信仰的解读,同样使我们受益良多。“历史是以时间为经,人文活动为纬的一个过程,历史主要的功能是认同,在于延续共同的记忆”,“评价一个政党不能仅凭个人情感好恶与利益,而是要从宏观的历史观去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战乱连绵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经济成就和文化成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我的心中,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如腾飞的巨龙,所经之处迸发星星火苗,燃起一个文明,照亮一个民族,用智慧勤劳的结晶,冲破原始的牢笼,在茫茫苍穹之中烈烈前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素胚勾勒出的青花瓷,春蚕吐缫出的苏缎云锦,滇南烘焙出的普洱茶,北国酝酿出的飞天画,灿若星河的文化成果丰富了精神的世界,如同绚丽的彩虹,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历史上的祖国血泪迸溅过,伤痕累累过,惆怅慨叹过,终于罡风吹散阴霾,在风云变幻中涅槃重生,我的祖国横亘千年,盘桓万里,屹立不倒,锦绣常青。

       孟教授说:“信是信任,仰是仰望,信仰就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期待、希望美好事情的发生。对个人来说,有了信仰意志就更加坚定,目标就更加明确,矢志不渝,所以信仰使我们人生更有意义。”恰好与卢教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信仰的力量”。

       在我看来,信仰是内心的自觉,是精神的神往,是任何物欲诱惑和外在强力都无法征服的支撑生命的力量,它不是拿来交易的条件,不是容忍变节的屈膝投降,更不是挂在嘴边的欺世盗名的说辞。信仰是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坚定目标;是初心如磐,踔厉奋发的精神支柱;是栉风沐雨,朝乾夕惕的内在推动力。正是有了信仰,让人性在时代的变迁中熠熠闪光,新时代的我们,要乘着清风扶摇直上,以凌云之斗志,绽朝阳之光彩,用坚定的目光,续写新的诗篇。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有所作为的人,不仅需要忍受艰苦的生活,还要能够经受住物质享受的考验,在对于两位老党员的访谈中,我看到了最伟大的小事、最平凡的奇迹、最日常的奋斗和最具体的全面,也认识到,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作为青年党员的我们既要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慰藉,也需要“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凌霄之志。面向未来,新的使命,新的召唤,中国共产党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昂首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张雨萍 《信仰的力量》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繁荣,在这背后,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特别是千千万万的优秀共产党员牺牲自我,奉献自我,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值此良机,也很荣幸能够参加学院举办的“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分享会暨我院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聆听两位教授的谆谆教诲。

       两位既是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也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孟国祥教授自1982年于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一直对学院师生们的成长关切备至。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和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抗战损失研究、对日索赔史研究,以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著(合著)12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20余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卢建华教授,主要从事哲学、自然辩证法、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级研究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15项,出版著作2部,主编、副主编教材6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得国家、省、校级各种奖励18项。

       分享会上,孟国祥教授进行了《信仰的力量》主题演讲。孟教授主要讲述关于信仰的问题。在孟教授看来,信是信任,仰是仰望,信仰就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期待、希望美好事情的发生。有了信仰人们才会朝着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有了信仰人们才不会在诱惑中迷失方向。随后两位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内容和同学们采访的问题,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亲身体验,向我们传达作为党员的信仰和责任感,激励同学们不忘历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向着目标努力。对于专业学习,两位教授要求思政专业学生多去阅读经典著作和文献,并在阅读中认真思考,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锻炼学术研究能力。对于红色文化,思政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在整个分享会,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孟教授关于信仰的阐述。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正是无数共产党员孜孜不倦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中国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取得胜利和如今美好的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决战脱贫攻坚,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如今,我们重温党的历史,缅怀无数先烈的丰功伟绩,就是要青年人,牢记党的光荣传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虽时代不同,但责任相同,我们要把革命英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正如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所说:“信仰象征着人类的理想,代表着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渴望,因为那里有我们未来曾踏足的原始,鬼斧神工的辉煌,碧海青天的梦想。我们为自己的信仰奋斗终身。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树立坚定的信仰,珍惜青春时光去学习知识,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拼搏奋斗。青年时代是人生身体和精神成长的黄金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之一,也是形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的时期。信仰如树,需要在心灵深处栽种。信仰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下信仰多极化的时代,法律规定公民有信仰的自由,有的信仰宗教,有的信仰世俗,而我们青年人应该在这些道路上有所抉择。形成信仰既需要个人有目的、有觉悟地修炼,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信仰追求,而同一个时代也有不同的信仰追求。我们青年人在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应该在心灵深处自觉选择和树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勇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龚淑敏 《读懂中国》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我国人民由奴役走向反抗,由抗战走向和平,由落后走向富强,期间涌现了不知道多少英雄伟人。不仅有革命伟人孙中山,也有文学巨匠鲁迅,还有实业家张骞,以及无数为革命而牺牲的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献出生命的平凡人。如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站在历史交汇点的今天,我们更须读懂中国,而读懂中国必先知其民族,欲知其民族,须究其精神,欲究其精神,则应向身边五老学习。

       3月21日上午,我院开展了“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分享会,旨在通过聆听老党员孟国祥教授、卢建华教授的入党初心历程,在新时代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孟国祥教授进行了《信仰的力量》主题演讲。首先,孟教授解释了什么叫历史以及历史的有用性,他提出,历史是以时间为经,人文活动为纬的一个过程,历史主要的功能是认同,在于延续共同的记忆,并进一步解释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其次,孟教授就什么是党史以及现在为什么要讲党史两个问题展开论述,在他看来,党史作为一个学科来说,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评价一个政党不能仅凭个人情感好恶与利益,而是要从宏观的历史观去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战乱连绵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经济成就和文化成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最后,孟教授就信仰问题,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他说,信是信任,仰是仰望,信仰就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期待、希望美好事情的发生。信仰在于文化的认同,对个人来说,有了信仰意志就更加坚定,目标就更加明确,矢志不渝,所以信仰使我们人生更有意义。孟教授勉励同学们,在学党史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思辨,要清楚其中的观点、思想,在日后的学习中,第一要多读书,通过读书使自己丰富起来,使情感更加丰沛、思想更加敏锐,使自己更加睿智、更加善良;第二要有责任之心、信念之心、奋斗之心、为民之心;第三,要主动寻找社会的意义,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应用。提到南京地区的党史,孟教授说,南京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孟教授结合党在南京的奋斗史,讲述了1922年以来,南京党组织从成立之初到逐渐发展壮大,以及共产党人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崛起而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孟教授提出,政治认同也是文化认同,南京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历史教育要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而对人们精神建设的功能要突出历史素养和历史情怀的建设。传承南京的红色文化不仅要讲革命史,也要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史、创业史等。

       卢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她说回忆历史就是让我们不忘初心,从小接受的教育、对党对领袖的崇拜鼓舞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正确的理想和信仰指引下,不断努力,只要有利于学院、学校、国家发展,再辛苦也要坚持下来。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后面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回忆工作经历,最让卢教授触动的是沈洪兵院士在美国做完博士后,完全可以留在美国获得一个很好的职位,但是他在学校的召唤下,毫不犹豫的回到母校,不忘初心,为国效力。

       此次活动令我受益良多,最大的感触在于今后要更加勤思敏行。深入学习党史使我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深刻认识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去克服前进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历史中沉思,以历史之镜照射出未来的道路。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东方,不是因为人口多,而是因为不管中华民族陷入何等水深火热,何等危急关头,总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站出来,振臂高呼,不怕牺牲,带领中华民族历经困顿,再见晴天!


张雪莹 《读懂中国》

       国无民,不成邦。民无国,不立足。自古以来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军民舟水”还是孔子“以民为本,以邦为先”的理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个体与国家之间重要关系的观点,两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彼此联结,个人的命运都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紧紧相连的!听完两位教授的分享后,这种体悟会更深刻!

       卢教授回想自己在学雷锋的歌声中读完小学,在文革中读完中学,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接受评价。国家刚开始恢复高考卢教授就报名了。卢教授说,回忆历史就是让我们不忘初心,从小接受的教育、对党对领袖的崇拜鼓舞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正确的理想和信仰指引下,不断努力。要求自己只要有利于学科、学校、国家发展,再辛苦也要坚持下来。回忆工作经历,最让卢教授触动的是沈院士在美国做完博士后,完全可以留在美国获得一个很好的职位,但是他在学校的召唤下,毫不犹豫的回到母校,不忘初心,为国效力,为学校、为国家、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卢教授说,在研究生三年中要充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读书方面,经典和文献都要读,因为读每一遍感受都不一样,对文献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问题,从中得到启发,延伸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从事思政这个学科,阅读口才和文字表达的训练都很重要。在研究中一定要多读多思多记多写,勤奋学习,并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贡献给社会。

       孟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指出,文科生要会写、会思考。对他人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对自己有幸福感就是成功。提到南京地区的党史,孟教授说,南京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孟教授结合党在南京的奋斗、抗争的历史,讲述了1920年以来,南京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由五个人逐渐发展壮大,以及共产党人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崛起而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孟教授提出,政治认同也是文化认同,南京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历史教育要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而对人们精神建设的功能要突出历史素养和历史情怀的建设。传承南京的红色文化不仅讲革命史,也要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史、创业史等。回忆一代又一代人做出的牺牲,对我们的教育意义很大。

       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治学、修身,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一代人在逆境中崛起,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进。无论何时何地,个人的命运都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紧紧相连的!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得以走向远方,当更多的优秀青年不断涌现,怀着爱国热情报效祖国,我们的祖国才会走向远方。


邢振鹏 《孟国祥:知识分子就是要敢为天下先》

       “二战以后为什么日本没有向中国赔偿?”、“战时损失了多少?”讲到这里,69岁的孟国祥教授显得激愤异常。稍稍平复心情后,孟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他和《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一书的写作故事,“我自认为,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这也是我倾注大量心血的研究成果。”该书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经过和整个抗战期间的损失,特别是抗战期间日本对南京的战祸,南京地区遭受战争损害的血证和揭露,国民政府对抗战损失的查证等。曾被誉为“史学工作者献给抗战胜利50周年的佳礼”、“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开拓创新的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部意义重大的著作,出版时却并不顺利。原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之间来往密切,正是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版这样的的书籍似乎显得不合时宜。“最后辗转找到著名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廖盖隆老先生(曾任朱德秘书)为此书作序。当时,年逾古稀的廖盖隆先生看到书稿以后,颤颤巍巍地手写了七千多字的《中日人民友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认为这是一个好书,值得发表。最后在安徽出版了。”

       讲到这里,孟教授松了口气,再谈到先烈特别是知识分子为抗战做出的牺牲时,他又表现得些许沉重。“战争从来都是国家对国家的战争,民族对民族的战争。但实际上,百姓也要承担责任,出于不同的角色地位,其责任是不一样的。”“难道日本当时的老百姓对侵华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吗?没有日本全国上下一心的支持,日本怎么可能进行这么持久时间的战争?“研究者大多认为日本老百姓没有责任,我认为侵华战争日本民众也需承担责任。”“民族战争,后代要负责任。”孟国祥教授如是说。

       据孟教授讲述,当时,他在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无意中翻阅到一份国民政府于1947年初形成的《中国抗战时期财产损失说帖》,这也是唯一留下的一份详细列举中国抗战期间所受损失的调查。说帖当时统计了中国的受害范围——“8年来全国曾蒙战祸区域共有467市县。日本空袭广及16省,内含战区粤、豫、赣、桂、浙、闽、皖、湘、鄂、滇10省及陕、川、黔、甘、青、康等后方6省。空袭灾区至少应有23省。”“二战以后为什么日本没有向中国赔偿?”、“战时损失了多少?”这些问题都萦绕在孟国祥的脑海。为此,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查阅了无数的资料,走访了许多地方,终于写成《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

       “历史很难的,历史完全靠史料去说话的。不能凭空猜测的。”孟国祥教授说:“研究一定要真实,要有理有据,尊重史实,客观陈述,不能瞎讲,不能虚报。”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面对敏感和风险,要敢于讲实话。提起《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的出版历程,他用一个词形容——“好事多磨”。1990年完稿,直到1995年才顺利发行,期间几经波折。当时,有人问:“孟老师,您出这个书有什么背景啊?”孟教授坦然回答:“我就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啊!单纯就是做历史研究的大学老师啊!一个纯粹的史学工作者啊!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弄清楚。”“做历史研究,不仅要有远见,还要敢冒风险。”“我经常到第二历史档案馆去,那边的工作人员跟我很熟了,他们有时候也会帮我找一些资料,我也很感谢他们。”

       “要做一个学术上的有心人。”孟国祥对学生说,“别人研究过的,还去研究,有什么意义?所以,写东西,就要是开创性的,就要做特定领域第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我们的先辈共产党的创立者,都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了共产主义纯粹是出于爱国,知识分子,就要先知先觉,敢为天下先!”


邵至超 《苦难铸就辉煌,信仰促成伟大-----记采访孟国祥教授有感》

       从夏商周炎帝黄帝,开创华夏文明;到秦始皇扫六国,统一神州大地;再到唐宋元明清,遍地璀璨结晶。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时间里,历史的载体和媒介在不断的更新蜕变,但本质却一直未曾改变,由过去的史实和前人的经验扭结而成的藤蔓,从旧时代的国度里向现在的土壤中扎根,然后冲着未来的天空野蛮生长,其蕴含的哲思,犹如一幅画卷灿烂辉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100周年,百年历史带来了百年风雨,百年风雨沉淀了百年沧桑,有幸在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邀请到了原皇冠正规娱乐平台医政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孟国祥教授,作题为“信仰的力量”主题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悠扬的声音,但孟教授将自己的经历与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是比较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源于20世纪初那个动荡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清朝覆灭,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列强欺压等惨痛的打击,举国上下都在谋求救亡图存。20年代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自然能接收到许许多多来自国外的先进思想,但是却偏偏认同了马克思主义,认同了共产主义,这就是在诸位知识分子对多种新思想比较之下得出的结论,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才蕴含着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主体力量即工农大众,从而通过联合劳动阶级打倒资产阶级改变国家命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齐说过的话,这也是孟教授不断强调的方面。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大学教授,孟老师对历史的分析总是站在当代的角度去思考又带着自己独有的思辨能力。因为我们总是从现在的立场出发,以当前为参照来观察和认识历史的。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切,乃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孟老师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日本民众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一度不被省内报刊接受,因为他打破了民众不应该为战争承担责任的旧有观念,但是孟老师却指出,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只是责任层次和程度不一样罢了。

       “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孟老师使用了中国和日本的两大例子来作比较,充分的说明了信仰带来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最辛苦最艰难的时期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靠的就是强大的信仰。在雨花台的烈士中有一名坚强的女性烈士郭纲琳,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敌人以“危害民国紧急治安罪”为名,将她关入了大牢。在监狱当中,郭纲琳不但和难友们组织在一起与敌人斗争,而且为了表达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心,与敌人顽强斗争下去的坚定决心,她在监狱里将两枚铜钱磨制成两颗铜心,并用钢钉在上面镌刻了“健美”“永是勇士”字样。由于家境优渥,家里花了重金请律师为她辩护,但郭纲琳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她的大哥郭刚伦又请国民党中央委员来保释郭纲琳。当局表示只要郭纲琳能够放弃政治主张就可以出狱,但是郭纲琳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毅然决然慷慨赴死。这就是革命的信仰,这就是党的信仰。信仰可以使一个弱女子变的强大,但信仰也可以让普通民众变得愚昧。孟老师研究日本史,研究抗日战争,他在去过一次日本之后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日本靖国神社是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取缔的,因为其中藏着日本普通民众,军人阶级的信仰,取缔神社就是取缔信仰,虽然他们歪曲了历史,但是改变他们的想法也是不太现实的,只有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才能无惧外界挑战。

       孟老师带我们领略了党史百年风风雨雨,也带我们思考了信仰带来的巨大力量。党史是辉煌的,道路是崎岖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建党100周年,我们作为南医学子,也要时刻记得,是前人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是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的光明的未来,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治病救人,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丰怡霞 《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文化的认同、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寻求人生的意义。”卢建华教授的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众多执政党中脱颖而出?最为根本的原因无非是早期的共产党人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优秀的共产党人紧密联系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为基本准则,充分展示了共产党这个执政党的优越性。从最初的50多名中共党员到现在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政党,这个不规则的数字显示着中共并非一帆风顺的成长。

       卢教授,是一位50年代出生在江南小县的女子,上小学的时候学雷锋,读中学的时候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出身贫下中农家庭的她,顺理成章地需要上山下乡,摒弃了传统教学,深入到农村插队,在插队的三年里,农民干什么活,她也跟着干,没有特别待遇,因为怀揣着对领袖的崇拜,心中也有着太阳照耀般的信仰,所以她并没有觉得自己待在农村就没前途。相反,她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信念的伟大,那种在艰苦环境中仍然怀揣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当然,她也意识到要想改变当地农村面貌,就需要更多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于是,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严守党的纪律,对党忠诚,积极工作。在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面对家人们的一片反对声中,卢教授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高考。周围的亲人都劝她放弃念书,以减轻家里生活负担为由,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劝说她放弃,但都抵不过她一心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通过其三年的寒门苦读,终于考入南医马列师资班学习,读书期间就在省报发表了作为知青代表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文章,作为唯一一位以知青身份发表在重量级报刊的代表,自然收获很多称赞。

       毕业后留在南医致力于哲学、自然辩证法、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当然,南医马院有今天,也离不开卢教授不计回报、夜以继日的辛勤撰写学科建设点的申报材料。那时候不仅申报材料是手写版,而且准备的材料也是花费大量精力。跑相关部门送审资料,相应的资料的修改,在那个科学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年代,你的付出可能别人都不清楚,甚至有可能你前面的付出都打水漂,这得有多大的奉献精神支撑着她坚持下来。我们采访卢教授的时候问她是什么支撑她一路这么艰辛的走来,而且不求回报的付出。“多一份责任感,就多一份辛苦。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学科发展、国家发展,再辛苦都值得。这是我们中共党员该有的思想觉悟”。卢教授笑着回答。

       “保持初心,努力的方向就不会偏。你是坚持还是退缩,决定你能走多远。学术无止境,人生台阶每提高一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少一分。”在南医的这些年,她专注教研,她一直都坚信这一点:“有能力的人在哪都受人关注”。她在给本科生的课堂中,总是拿着98年沈校长的一篇论文给学生举例,文章的观点至今都有启发作用,并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将各门学科融会贯通,教会我们学习就得打好基础,做到融会贯通,才能走的更远。她也向我们讲了沈校长的事例。当年学有所成的他可以留在美国继续发展,当前任校长将南医大的感谢信亲手交给沈校长的时候,他放弃了留美的机会,义无反顾的回到母校,为南医添砖加瓦。学校、社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像沈校长这样优秀的人才,他们走向五湖四海求学归来,归来为祖国培育人才走向五湖四海,这不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延续吗!

       心怀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当代青年人该有的样子。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供稿:马院研分会)


Baidu
sogou